【赔了夫人又折兵是指谁】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是一句常用的成语,用来形容在一场行动中不仅没有达到目的,反而遭受了双重损失。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,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历史背景。
一、
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最早出自《三国演义》,讲述了东吴与蜀汉之间的一段政治联姻事件。孙权为了拉拢刘备,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,企图借此控制或牵制刘备。然而,这一计划最终失败,不仅未能达到政治目的,还导致了军事上的失利。因此,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便成为后人对这种“两头落空”的局面的形象化表达。
这个成语常用于讽刺那些因策略失误而造成双重损失的行为,尤其在商业、政治、军事等领域中使用较多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赔了夫人又折兵 |
| 出处 | 《三国演义》 |
| 源自人物 | 刘备、孙权、孙尚香 |
| 故事背景 | 孙权为拉拢刘备,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,但计划失败 |
| 含义 | 指行动中不仅没有达成目的,反而造成双重损失 |
| 使用场景 | 商业竞争、政治博弈、军事行动等 |
| 现代用法 | 形容因策略失误导致双重损失的情况 |
| 类似成语 | 得不偿失、竹篮打水、损兵折将 |
三、延伸说明
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虽然是一个成语,但它背后的故事却非常真实。在《三国志》等正史中,并没有明确记载这段联姻的具体细节,但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罗贯中将其作为重要情节加以描写,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。
此外,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在做决策时要全面考虑风险,避免因一时之利而忽视可能带来的更大损失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不仅是对一段历史事件的描述,更是对人性、策略和结果的一种深刻反思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