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生活中,很多人一听到“息肉”这个词,就立刻联想到“必须手术”。尤其是当体检报告上出现“胃息肉”这样的字眼时,不少人会感到焦虑,甚至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症。那么,胃息肉真的一定要手术吗?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个问题。
什么是胃息肉?
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长出的良性肿物,常见于胃体或胃窦部位。根据组织类型不同,可以分为增生性息肉、腺瘤性息肉、炎症性息肉等。其中,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的一种,有一定的恶变风险,而其他类型的息肉则多数为良性。
胃息肉需要手术吗?
并不是所有的胃息肉都需要手术,是否需要治疗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:
1. 息肉的大小
一般来说,小于1厘米的息肉多为良性,且恶变风险较低,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复查。而超过1厘米的息肉,特别是腺瘤性息肉,恶变概率增加,通常建议切除。
2. 息肉的类型
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一般不需要手术,但腺瘤性息肉有癌变风险,需尽早处理。
3. 是否有症状
如果息肉较大,或者引起胃痛、出血、贫血等症状,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切除。
4. 患者年龄和健康状况
年龄较大、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,医生可能会更谨慎地评估是否适合手术。
手术方式有哪些?
目前常见的胃息肉切除方式包括:
-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(EMR):适用于较小的息肉,通过胃镜进行微创切除,恢复快、创伤小。
-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(ESD):适用于较大的息肉或疑似早期癌变的情况,技术要求较高。
- 外科手术:仅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,如息肉巨大或怀疑恶性时。
不手术会怎样?
如果息肉较小、无症状且为良性类型,不手术也未必会有严重后果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即使是良性息肉,也可能随着时间增长而发生变化,特别是腺瘤性息肉,长期存在可能演变为胃癌。
因此,定期复查非常重要,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随访计划,比如每6个月或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。
总结
胃息肉并不一定非要手术,是否需要治疗要根据息肉的类型、大小、位置以及患者自身情况综合判断。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,发现后及时就医、科学评估、合理随访,才是最稳妥的做法。
如果你最近查出有胃息肉,不要过度恐慌,也不要盲目拒绝治疗。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,才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表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