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综合 > 精选知识 >

三缄其口是什么意思?背后的文化含义解析

  • 2025-02-22 02:52:13
导读 三缄其口,出自《孔子家语·观周》:“孔子观周庙,有敧器焉。孔子问于守庙者曰:‘此谓何器也?’对曰:‘此盖为宥坐之器。’孔子曰:‘闻...

三缄其口,出自《孔子家语·观周》:“孔子观周庙,有敧器焉。孔子问于守庙者曰:‘此谓何器也?’对曰:‘此盖为宥坐之器。’孔子曰:‘闻宥坐器,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。明君以为至诫,故常置之于坐侧。’顾谓弟子曰:‘试注水焉。’乃注水焉。臣请曰:‘敢问满乎?’孔子曰:‘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。明君以为至诫,故常置之于坐侧。’子路进曰:‘如此器者,恶乎似?’孔子曰:‘予欲无言。’子贡曰:‘子如不言,则小子何述焉?’孔子曰:‘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’子路曰:‘有是夫!子不能使人如孙龙,使孙龙使人如夫子,夫子不能使人如孙龙,孙龙不能使人如夫子,故曰:三缄其口,弗过也。’”

这段话中的“三缄其口”原意是指说话谨慎,不多言语。后世常用以比喻人对某事保持沉默,不愿轻易发表意见或泄露信息。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,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言行谨慎的重视。在现代社会,“三缄其口”这一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敏感话题时的慎重态度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Top